中安网12月12日讯(记者 王慧) 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艺术园地百花盛开,受到电视、电影等艺术的冲击,戏曲也从繁荣走向萧条,许多剧种面临消亡的境地。而安徽的黄梅戏已从一个地方小戏,经过“梅开三度”,一跃成为全国四大剧种之一,在当今可以说是比较受年轻人喜欢的一个剧种,但也有人持不同观点:黄梅戏的经典唱腔仍旧是那么几个;黄梅戏成熟的演员为数不多,当年的“五朵金花”也只有吴亚铃还在安徽的舞台上;黄梅戏的创新剧目很多,但改来改去,有些似乎已经没有黄梅戏味了。黄梅戏究竟何去何从?最近,第二届严凤英奖大赛正在举行,记者借此机会采访了大赛评委之一——省文化厅艺术中心的唐跃处长。
演员队伍已形成梯队
一些网民获悉严凤英奖大赛复赛得分最高的是周源源,就发出这样的感叹“黄梅戏真的是后继物无人了,看来看去总是那么几张老面孔。”对此,唐处长认为,黄梅戏演员基本4、5年能出一批人,一茬一茬已形成梯队,40左右的有马兰、吴琼、蒋建国等一批人,30左右的有韩再芬、李文、周源源等,20岁左右的有省黄的“小梅花”剧团,以及安庆黄梅戏剧团的一团、二团、三团的一批人。30岁左右是一个戏曲演员的成熟期,如果太早也不符合艺术规律。本次大赛的宗旨之一就是发现和培养黄梅戏优秀人才,目前,进入决赛最小的18、9岁,也出现了一批新人,但还要经过不断的磨练。
坚持黄梅戏自身的品格
谈到黄梅戏的发展,唐跃处长说,我们就要回首一下黄梅戏的过去。黄梅戏是地方小戏,50年代黄梅戏迅速崛起,通过“梅开三度”,现在已成为全国四大剧种之一,这种舞台艺术地位的迅速飙升,与其自身的因素、自身的品格有关。各个剧种都有地方政府的支持,但只有黄梅戏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它很轻盈,便于转换,就象下围棋,容易腾挪。它的历史比较短,没有很重的包袱。不象京剧很完整,很完备,程式很严谨,改动一下,就觉得它不是京剧了。我们黄梅戏的行当也不是很齐全,表演很生活化,容易和别的艺术相融合,能够不断的丰富自己。
马兰主演的《千秋架》,进行了黄梅戏音乐剧的大胆而理性的尝试;韩再芬主演的《徽州女人》,把黄梅戏引入一种音画境界,突出了舞蹈的表述功能;查明哲和李建平执导的《风雨丽人行》有意地追求诗化风格,使舞台典雅、艳丽、诗情画意。
黄梅戏是最早最多的和电视电影嫁接的戏曲,具有很强的适应和转换能力。曾有学者这样描述:“黄梅戏是最为时髦的女子,电影走红时她嫁给电影,电视繁盛后她又嫁给电视,录像普及后再转嫁录像,卡拉OK风行后再钟情于卡拉OK……她永远跟随新型视听手段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现代化潮流而翩然起舞,快步飞旋,与时代的节奏同步。在这一点上,黄梅戏的应变力和适应度已凌驾并超越了全国所有剧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众所周知, 戏曲有传统的样式,有很多特征,有程式化的东西,戏曲在当代受欢迎的程度远远不能和5、60年代相比。对此,唐处长分析说,主要是传统的戏曲样式和当代的观众有一定的隔阂。戏曲一方面作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它的精华要继承,在继承的同时就要如何体现它的当代性和现代性,才能保持它的活力。
中国戏曲要发展,就要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要吸取西方音乐剧的因素,这是一个发展方向。西方的舞台艺术也经过了从辉煌到萧条的一个过程,他们就是有一批立志于舞台艺术的人,不甘于舞台艺术的萧条。他们经过研究把各种各样的舞台艺术集中起来,形成现在音乐剧的样式。西方音乐剧,最大的特点是多元化,把各种各样舞台艺术的精华吸收过来,不管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舞蹈的、音乐的、戏剧的,把其融为一体,是一种很成功的尝试。百老汇的音乐剧《猫》、《歌剧院的幽灵》、《巴黎圣母院》等常演不衰,也获得很好的市场回报,它的票房价值是以多少亿美元计算的。中国许多戏曲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吸收音乐剧的做法,黄梅戏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这种尝试是必须的,一次两次观众不能衡量它的成功失败,这是一个过程,可能一次不成功,但它给后人增加成功的经验。
采访结束,记者豁然开朗,一台黄梅戏只要你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不论是从音乐方面的,唱腔方面的,还是舞蹈方面的等等,她就是一台经典的黄梅戏。黄梅戏只要紧随时代潮流,吸收从传统的到现代的,从国内的到国外的各种舞台艺术的精华,贴近当代的大众审美情趣,不断发展创新,在艺术的百花园中就会再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