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黄梅戏艺术发展座谈会在合肥八一宾馆举行,会议由安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召开,来自文化部有关司局、中国剧协、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以及安徽本省的黄梅戏艺术家、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
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雷喜宁在发言中说道: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一批优秀的剧目破土而出,一批年轻的艺术家崭露头角,一系列黄梅戏艺术活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黄梅戏“梅开三度”,不再是良好的愿望和口号,而是有了实实在在的成果。 戏剧评论家康式昭兴奋地说:黄梅以艺术新成果展览集中体现了黄梅戏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3次高峰,第一次高峰我受到的是远距离的感染;第二次高峰,马兰、黄新德的表演使我中距离地体察到了黄梅戏的艺术风采;这一次“梅开三度”,我则是近距离地感受到了黄梅戏艺术诱人的魅力,特别是1999年8台黄梅戏进京,我享受到了黄梅戏艺术大餐!黄梅戏艺术成果如此繁荣,我看原因很多:一是政府重视、支持;二是广大黄梅戏从业人员不懈努力;三是把剧目创作当做根本任务;四是不断地推出新人。总之,一个剧种有没有发展前途,关键取决于有没有改革创新的精神,有没有修正自己前进步伐的勇气。
安徽省著名剧作家金芝在总结黄梅戏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时说到了“6个全面”,即全面筹划——计划周密,步骤有序;全面出击——抓舞台、拍影视、重研讨、促人才竟争、建新的剧团;全面突破——突破黄梅戏历史上艺术形象比较狭小的范畴,扩大了形象表现力;全面开展——与黄梅戏有关的音乐、舞美、表演齐抓并举;全面合作——调动全省宣传舆论界、文化艺术界,齐心协力,呈现出合作促繁荣的态势;全面收获——黄梅戏在中国、在世界上的知名度进一步提高。但是,作为黄梅戏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和仍然活跃在黄梅戏艺术领域中的从业人员,金芝也表示出对黄梅戏现存的遗憾: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是还缺乏登峰之作;创造了一片森林,但是还缺乏参天树木;推进了一个大队伍建设,但是并没有形成一支劲旅;打开了一个新局面,但是还没有扭转戏曲在现阶段面临的共同总是,比如观众与市场。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多种积累:经验的积累、成果的积累以及人才的积累。最后才能做到既推陈出新,更推“新”入“陈”,保证戏曲仓库里有精良的储备。
黄梅戏艺术发展座谈会由安徽省委宣传部和陈发仁主持,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骆惠宁在下午的研讨会上称赞本次研讨会“有实践的总结、理论的研讨、热情的鼓励、冷静的思考”,都是真知灼见,他对大家的发言深表谢意。接着,骆惠宁部长对再度形成高潮的黄梅戏艺术作了这样的评估:更具文化品格、更具都市品格、更具当代品格,对当代戏曲整体发展也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并且还对黄梅戏的可持续发展作了认真的思考,表示年内将召开一个专门的会议,探讨如何保障黄梅戏能够在一个更新的起跑线上发展。
来自北京的戏剧专家何孝充、姚欣、王安葵以及雷喜宁副司长在充分肯定黄梅戏“梅开三度”的成绩后,也都对黄梅戏发展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大家一致认为:黄梅戏要立足革新,不断完善演出机制;黄梅戏可以采用多种艺术手段甚至科技手段,实现舞台上的艺术革新,但不要轻易改变被大家喜闻乐见的音乐风格;黄梅戏历经“梅开三度”的繁荣,应有更年轻的编剧、音乐人才出现,优秀的黄梅戏男演员似乎也有些缺乏;黄梅戏既然与徽字牌相得益彰,应在徽文化上多下些功夫,徽文化在世人眼中了不起,但是还比较抽象,以徽文化为背景的优秀的黄梅戏可能会持久耐看。
简而言之,“梅开三度”,喜上眉梢,喜中有忧,忧在当前。
摘自《中国文化报》
|